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测量仪器校准的校准间隔确定方法
测量仪器校准的基本方法是利用标准仪器和被校仪器同时测量同一目标,以标准仪器的测量值作为约定真值,被校仪器为观测值,校准数据为观测值与真值的差。校准数据是由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组成。系统误差反映了仪器设备随使用时间、使用环境以及仪器自身老化等情况,通常都表现为较为稳定的趋势项。
1、随机反应法
校准间隔的设立是为了满足规定的周期末可靠性目标。可靠性目标可内部制定,或者由制造商设立。这有助于用户具有某种置信度水平,其器具可以在规定公差或在某段时间内的不确定度范围内进行测量。该时间段被称为校准间隔。按既定间隔校准有助于保证用给定设备进行的测量将在两次校准之间保持在公差范围内。很多设定的可靠性目标可以通过调整校准间隔达到。从理论上讲,应该通过以下两个步骤来制定校准间隔:首先是分析标准的测量不确定度,包括随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漂移;其次是在不确定度增大到不可接受的某个点时进行再校准。令人遗憾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方法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可以采用一种系统方法来确定和调整时间间隔,制定出“更佳”校准间隔。
2、测量可靠性模型法
测量仪器校准仪器处于容差状态的概率称为测量可靠性。随着时间的增加,由于仪器自身使用不会在完全理想情况下进行,仪器内部参数会出现变化,而测量可靠性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通常新出厂或刚经过校准的测量仪器其各项指标符合要求且处于更=佳状态,当设定一个测量可靠性目标时,测量可靠性曲线从开始到达目标的时间就是校准的时间间隔,这种校准时间间隔的确定方法称为测量可靠性模型法。
随机误差体现出了测量仪器校准系统的随机性波动,具有不确定性。同时校准数据也是需要隔期测量,数据获取不易,样本量相对较少。因此,测量仪器的校准间隔预测的关键就在于解决校准数据小样本问题,需要建立合适的校准间隔预测模型。
相关推荐